(相关资料图)
何勇海
据近日《北京青年报》报道,在“接力贷”之后“连心贷”又上了热搜。有市场消息称,农业银行近期针对一些购房者推出新的商业贷款产品“连心贷”,主要以未婚男女朋友作为共同还款人。记者了解到,“连心贷”多年前就已推出,但市场需求不大,只有少数银行可以做,对贷款人而言,也存在不小的风险。
“连心贷”指为明确婚前财产归属或增强还款能力,未婚男女朋友作为共有权人,由双方或者一方向银行申请的个人住房贷款。
以往的住房按揭贷款,最为常见的是夫妻作为共同借款人,也有共同借款人是父母、兄弟姐妹等其他家庭成员或直系亲属的情形。“连心贷”将未婚情侣作为共同借款人,是对共同借款人范围的一种突破。
这种做法有一定积极意义,比如,共同借款人的增加,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彼此间关联度和守信度;放出去的贷款多了还款人,对银行来说多了一份保障;对房地产市场而言,购买人群扩围,也是一种利好。
然而,“连心贷”的风险也不可小觑。比如,男女朋友是情感关系,并没有法律关系,若出现情感纠纷导致分手,违约责任如何划分?出现赠与、继承、转让、出租、被查封、抵押等情况怎么办?这也可能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。如此,“连心贷”很容易演变成“纠纷贷”“多输贷”。
此外,“连心贷”可能催生骗贷行为。在一般的购房行为中,共同借款人不论属于单身、结婚还是离异,都可以开具相关证明,但男女朋友关系如何界定和证明?近年来,骗贷在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中并不鲜见,双方到底是不是男女朋友,所用的身份信息是否真实,银行能精准核实吗?
一些银行在研发贷款产品上寻求创新突破,无可厚非,怕就怕只顾推出产品而忽视其后续风险和现实操作性。此前,“彩礼贷”刚出台即被叫停,就是例子。
银行的产品增多、业务范围扩大,可以给民众更丰富的选择和更优质的体验,但其应遵循的前提和原则是,要考虑相关产品推出的必要性、可覆盖面,要守好安全底线,“多一些安心、少一些风险”应该成为类似“新产品”的底色。